学易记,元代李简撰。《四库全书》著录。是书博采子夏《易传》等64家解《易》之说,一一标示姓氏。其不注姓氏者,则为李简之新意。撰写体例大致依李鼎祚的《周易集解》。
《学易记》由李简撰写。李简是信都(今河北冀县)人,生活于宋、金、元相交时期。《学易记》采用《子夏易传》等六十四家易学之说,仿唐代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和宋代房审权《周易义海》之例而成一书。
书中所采易学著作的原本今已多不可见,诸家易学之说凭借这本书而传世。如杨彬夫《五十家解》、单沨《三十家解》,如今并不存有。其所列六十四家遗书亦多散佚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价其传易说之功“不在鼎祚、审权下也”。李简的易图大体上是宋代易图的继承和演变,其归纳宋代易学家刘牧、邵雍,特别是朱熹之说,又融汇汉代易学家京房的飞伏说,从而演绎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易图和图说。
刻印精美纸墨俱佳
蒙古中统刻本《学易记》传世稀少,查各家书目,鲜有着录。据清邵懿辰《四库简明目录标注》所载,只有元代一刻和清通志堂一刻。此书刻印精美,纸墨俱佳,为蒙古中统初刻初印本。书前李简《学易记原序》中写道:“岁在壬寅春三月,予自泰山之莱芜,挈家迁东平……亲友之间有欲求观而不能违者,或复为人录去,予甚患之。己未岁承乏絬泰安山城,事少,遂取向所集学易记观之,重加去取焉……中统建元庚申秋七月望日信都李简序。”
序末署“中统建元庚申”,为忽必烈改元蒙古中统元年(南宋景定元年,1260)。序中提及“壬寅”“己未”,前之“壬寅”为蒙古乃马真后元年(1242),后“己未”为蒙古宪宗蒙哥九年(1259)。完颜氏金朝亡于1234年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·学易记》提要云“己未”为元仁宗延佑六年(1319),误考也。《四库简明目录标注》著录之元刻本,即此蒙古中统刻本。
清中期入藏清宫
刘冰说,《学易记》曾为明末清初大藏书家叶树廉旧藏,钤有“石君”“朴学斋”印。清中期入藏清宫,钤有清宫“乾隆御览之宝”“天禄继鉴”“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”“八征耄念之宝”“太上皇帝之宝”藏书印。此书后为宣统皇帝溥仪携带出清宫至天津,复携至长春伪皇宫收藏。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入藏东北图书馆(今辽宁省图书馆)。
2008年,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“国家珍贵古籍特展”上,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《学易记》卷一至卷四(上)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卷四(下)至卷九合在一起展览。这次展览使分开达百年之久的两部分《学易记》第一次合一展出,让观众得以一窥古籍全貌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历史学博士谢辉曾在李简《学易记》论析一文中说:《学易记》 是金元之际北方易学代表性著作之一,其特点在于:既主张太极之气,又接受理本论;既崇尚以程子为代表的义理之学,又博采百家,不专注一说;既推崇朱子易图,又在其基础上有所改易。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金代传统的注疏之学,受到宋代义理象数之学的冲击,并与交汇融合的过程。
此《易本义附录纂疏》(周易本义附录纂注)由元代胡一桂著,为注释《易本义》之作。全书共十五卷,包含:上下经、《彖传》》上下、《象传》上下、《系辞传》上下、文言传、...
[宋]张浚撰《紫岩易传》书籍介绍 〖紫岩易传〗十卷。宋张浚(1097—1164)撰。浚字德远,号紫岩,四川绵竹人。徽宗时及进士第,建炎三年(1129)任知枢密院...
南宋李过撰。十二卷。卷一为《序说》,卷二至卷十二为上下经。缺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等部分。诠释经文往往发先儒所未发。然多处割裂经文,次第颠倒,几...
[北宋]司马光撰《温公易说》书籍介绍 《温公易说》共六卷。司马光(1019~1086)撰。司马光,字君实,号迂叟,世称涑水先生,北宋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人。封...
[宋]丁易東撰《周易象義》书籍介绍周易象义:元丁易东撰。十六卷。《四库全书》录《永乐大典》本。此书据《易》象以明义,故名曰《象义》。全书取象之例凡十二,为本体、...
国朝任启运撰。启运字翼圣,荆溪人。雍正癸丑进士。官至宗人府府丞。是编大旨谓读《易》者当先观图象,故首卷备列诸图。自朱子、邵子而外,如国朝李光地、胡煦所作诸图,皆...
〖读易纪闻〗六卷。明张献翼撰。张献翼字幼于,后更名敉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一说江苏昆山人。喜靖中国子监生。为人放荡不羁,言行诡异。而说《易》却颇平正通达,笃实...
[宋]項安世撰《周易玩辭》书籍介绍 十六卷,宋项世安著。书成于嘉泰二年(1202年)。本书专门阐释《周易》象辞。南宋庆元年间,项安世谪居江陵,杜门不出,专攻四书...
点校信息 【初次点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点校】:暂无 【点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渊阁)第31册•經部25•易类 [明]陈士元撰《易象钩解》介绍 〖易象钩解〗四...
[宋]王宗傳撰《童溪易傳》 [宋]王宗傳撰《童溪易傳》書籍介紹 南宋王宗传撰。30卷。王宗传字景孟,宁德(今福建宁德县)人,一说临安(今浙江临安县)人。其书唯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