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斋易学》·五十二卷(永乐大典本)
宋冯椅撰。椅字仪之,一作奇之,号厚斋,南康都昌人。《宋史·冯去非传》云:“父椅,家居授徒,所著《易书诗语孟辑说》等书,共二百馀卷。”今多不传,惟所辑《易说》,尚散见《永乐大典》中。考胡一桂《启蒙翼传》引《宋中兴艺文志》云:“宁宗时冯椅为《易辑注》、《辑传》、《外传》,犹以程迥、朱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,乃改‘《彖》曰’、‘《象》曰’为赞。”又以隋《经籍志》有《说卦》三篇,改《系辞传》上、下为《说卦》上、中。俞琰《读易举要》所说亦同。今检《永乐大典》所载,但有《辑注》、《辑传》,而无所谓《外传》者,与旧说殊不相合。以椅《自序》核之,当日盖各为一书。《辑注》止解《彖》、《象》,《辑传》则尊《彖》、《象》为经,而退十翼为传。《外传》则以十翼为经,各附先儒之说,而断以己意。《永乐大典》编纂不出一手,割裂其文,杂附於各卦爻下,遂并《外传》之名而没之。今反覆参校,釐为《辑注》四卷,《辑传》三十卷,《外传》十八卷。仍分三书,以还其旧。《辑注》多用古文,如《坤卦》“黄裳”之“裳”作“常”。《蒙卦》“渎蒙”之“渎”作“黩”,《屯卦》“磐桓”之“磐”作“般”,“邅如”之“邅”作“亶”,《师卦》“丈人”作“大人”,《旅卦》“资斧”作“齐斧”。虽异今本,而皆根旧义。至於《履》、《否》、《同人》诸卦,以为旧脱卦名宜补,《姤彖》“女壮勿用取”下以为衍女字之类,则椅之自抒所见者也。《辑传》各卦,皆分《卦序》、《卦义》、《彖义》、《爻义》、《象占》诸目,缕析条分,至为详悉,其蒐采亦颇博洽。如王安石、张汝明、张弼、李椿年、李元量、李舜臣、闾邱昕、毛朴、冯时行、兰廷瑞诸家,其全书今皆不传,尚藉是以存梗概。《外传》薈稡群言,亦多所阐发。其以《系辞》为《说卦》,宗吴仁杰之本,董真卿《周易会通》驳之,良允。明杨时乔《周易古今文》乃以合於《隋志》取之,斯好奇之过矣。然合观三书,大抵元元本本,淹贯宏通,要不以一二微瑕掩也。《启蒙翼传》又云:“鄱阳汪标手编诸家《易》解为一巨集,名《经传通解》,以椅《易》解为底本,求古今解增入。”盖宋元之际,甚重其书。今标书亦不传,则此书弥可宝贵矣。董真卿、胡一桂皆称是书为《易辑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作《易学》,《文献通考》则作《厚斋易学》。考王湜先有《易学》,宜有所别,故今从《通考》之名焉。
五十二卷,宋冯椅著。冯椅字厚斋,此书为其《易》学著作汇集,故名。《四库全书》录《永乐大典》本。冯氏此书,旧本散佚,唯《永乐大典》尚存其文,《四库全书》馆臣据以录出,并依《自序》所云,厘为《辑注》四卷、《辑传》三十卷、《外传》十八卷,凡五十二卷,合称《厚斋易学》。宋《中兴艺文志》:“宁宗时,冯椅为《易辑注》、《辑传》、《外传》,犹以程迥、朱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,乃改彖曰、象曰为赞又。以《隋·经籍志》有《说卦》三篇,改《系辞传》上、下为《说卦》上、中。“其书早佚,散存《永乐大典》中。据冯椅自序,《易辑注》只解彖、象;《易辑传》则尊彖、象为经,以十翼为传;《易外传》则以十翼为经,以先儒各家之说证之,而断以己意。
作品信息 点校状况 作品名称: 程氏易传 底本出处: 钦定四库全书 作品别名: 周易程氏传、伊川易传 参校版本: 作者: 北宋程颐 初次点校: 未点校 创作年代...
宋朱熹(1130-1200)撰,宋朱鉴(1190-258)编。哲学《周易》研究著作,二十三卷。朱鉴字子明,朱熹长孙,以荫补迪功郎,官至湖广总领。见《闽中理渊源考...
古籍简介 《子夏易传》,作者卜子夏。《子夏易传》一为二卷,一为十一卷。旧本题卜子夏(前507一?)所撰。序:子夏姓卜名商,春秋末晋国温(今河南温县)人,孔子的学...
〖大易通解〗十五卷。清魏荔彤著。荔彤字念庭,河北柏乡人。大学士裔介之子,官至江苏常镇道。是书乃其罢官后所作。其以为,画卦与《河图》《洛书》只能说其理相通,但不可...
国朝任启运撰。启运字翼圣,荆溪人。雍正癸丑进士。官至宗人府府丞。是编大旨谓读《易》者当先观图象,故首卷备列诸图。自朱子、邵子而外,如国朝李光地、胡煦所作诸图,皆...
[清]傅恒奉敕撰《御纂周易述义》全文在线阅读。[清]傅恒奉敕撰《周易述义》介绍 《御纂周易述義》簡介: 《御纂周易述義》於清乾隆二十年所撰,作者群包括了正總裁官...
周易古经白话-刘大钧 刘大钧《周易古经白话解》【经传合辑】内容介绍 《周易经传白话解》内容简介:《周易》是群经之首,是经典中之经典,哲学中之哲学,谋略中之谋略。...
元代董真卿(生卒年不详)解说《周易》的著作。15卷。以程、朱《易》说为主,汇集诸家之说,并附以自己的心得见解。全书包括4部分:①《经传》,编次伏羲、文王、周公之...
六卷,宋赵以夫著。其书大旨在以不易、变易二义,明人事动、静之准则。故以奇偶为七八,交重为九六,卦画七八表示不易,爻画九六代表变易。卦画的不易中又有变易,是谓之亨...
[元]趙汸撰《周易文詮》介绍 四卷,元赵汸著。《经义考》载此书为八卷,但旧抄止四卷,首尾完备,不似有阙佚,或后人合并八卷为四卷。原书上有读者题记,节节用细字标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