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汝楳,商王元份七世孙,资政殿大学士善湘之子。理宗时官至户部侍郎。有《周易辑闻》六卷、附《易雅》一卷、《筮宗》一卷(内府藏本)。考《宋史·赵善湘传》,载其说《易》之书,有《约说》八卷,《或问》四卷,《指要》四卷,《续问》八卷,《补过》六卷。盖研究是经,用功最久,故汝楳承其家学,以作是编。其说据《汉书·儒林传》称费直惟以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十篇、《文言》解说《上、下经》,疑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皆为汉儒窜人。又以《系辞》多称“子曰”,定为门人所记,非夫子之书。因置此诸传,惟注经文。其以《彖传》散附彖辞,《小象》散附爻辞,仍用王弼之本。其以《大象》移於卦画之后,彖辞之前,以《文言》散附《乾》、《坤》、《彖传》及《小象》后,则又汝楳之新意。割裂颠倒,殊属师心。又王弼本虽移传附经,尚有“彖曰”、“象曰”、“文言曰”字,以存识别。汝楳并此而去之,使经传混淆,茫然莫辨,尤为治丝而棼。其每卦之中皆以卦变立论,亦未免偏主一隅。然其说推阐详明,於比应乘承之理,盈虚消长之机,皆有所发挥,不同穿凿。於宋人《易》说之中,犹为明白笃实。
周易輯聞六卷,附易雅一卷,筮宗一卷,宋趙汝楳撰。汝楳,商王元份之七世孫,資政殿大學士善湘之子。理宗時,官至戶部侍郎。考宋史趙善湘傳,載其說易之書,有約說八卷,或問四卷,指要四卷,續問八卷,補過六卷。蓋研究是經,用功最久,故汝楳承其家學,以作是編。其說據漢書儒林傳,稱費直惟以彖象繋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,疑說卦序卦雜卦皆為漢儒竄入。又以繋辭多稱子曰,定為門人所記,非夫子之書,因置此諸傳,惟註經文。其以彖傳散附彖辭,小象散附爻辭,仍用王弼之本。其以大象移於卦畫之後,彖辭之前,以文言散附乾坤彖傳及小象後,則又汝楳之新意。割裂顛倒,殊屬師心。又王弼本雖移傅附經,尚有彖曰象曰文言曰字,以存識别。汝楳併此而去之,致使經傳混淆,范然莫辨,尤為治絲而棼。其每卦之首,皆以卦變立論,亦未免偏主一隅。然其說推闡詳明,於比應乘承之理,盈虚消長之機,皆有所發揮,不同穿鑿。於宋人易說之中,猶為明白篤實。易雅一卷,總釋名義,畧如爾雅之釋詩,故名曰雅。其目曰通釋、曰書釋、曰學釋、曰情釋、曰位釋、曰象釋、曰辭釋、曰變釋、曰占釋、曰卦變釋、曰爻變釋、曰得失釋、曰八卦釋、曰六爻釋、曰隂陽釋、曰太極名義釋、曰象數體用釋、曰圖書釋,凡十八篇。其論圖書曰:易有衍數,有積數。自五衍而為五十者,衍數也;自一二三四五積而為五十五者,積數也。圖書二數,皆積數之儔,不可以與於揲蓍也。故舍圖書之名而論二數,則自有妙理;強二數以圖書之名,則於經無據。可謂喜於解紛矣。筮宗一卷,朱尊經義考作三卷。蓋是書原本題明本第一述筮,第二先傳考,第三尊以一篇為一卷也。其推明大衍之數,頗為明白,於諸家舊說,一一條辨,亦具有考證云。
【资料录入】:丁不二
【初次点校】:訾翠芬女士
【再次点校】:暂无
【负责版主】:待申请
【点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册经部十三易类
[明]胡广等奉敕纂《周易传义大全》介绍 〖周易大全〗二十四卷。明胡广(1370—1418)等奉敕纂。胡广字光大,号晃魔,江西吉水人。建文二年(1400)举进士第...
周易尚氏学内容简介: 《周易尚氏学》是对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纪》全文的注释。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,认为《易》辞皆观象而累,故重在以象释《易》。除了依据《易傅》所取象...
作者:宋‧蘇軾 《東坡易傳》又名《毗陵易傳》,實為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三人所合著。據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,該書因元祐黨禁,不敢題蘇軾的名字,所以名為「毗陵先生」,...
书籍介绍 三卷,明高攀龙著。自序以为,其知易知,其能简能, 易简则天下之理得。故诠释《易》义,每条不过数言。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,而无非心之易,故贵于学。学之所...
国朝钱澄之撰。澄之原名秉镫,字饮光,自号田间老人,桐城人。家世学《易》,又尝问《易》於黄道周。初撰一书曰《易见》,因避兵闽地,失其本。又追忆其意撰一编,曰《易火...
元代董真卿(生卒年不详)解说《周易》的著作。15卷。以程、朱《易》说为主,汇集诸家之说,并附以自己的心得见解。全书包括4部分:①《经传》,编次伏羲、文王、周公之...
《读易述》(又名《洗心斋读易述》)十七卷。明潘士藻著。潘士藻(1537—1600)字去华,号雪松,江西婺源人。万历十一年(1583)进士,历官御史,谪广东布政司...
[元]保巴撰《周易原旨》点校说明 【初次点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点校】:暂无 【点校底本】:《钦定四库全书》第22册•經部16•易类 [元]保巴撰《周易原旨》四库...
《周易义海撮要》共十二卷,宋李衡著。宋熙宁间蜀人房审权,病谈《易》之家,有的泥于阴阳,有的拘于象数,乃斥去不采,而专取明于人事的百家之说,上起郑玄、下至王安石,...
〖读易大旨〗五卷。清孙奇逢(约1584-约1675)著。奇逢字启泰,号钟元,世称夏峰先生,直隶容城(今属河北)人。明万历举人,不满明末吏治之腐败,与东林党人交往...